父亲节

【我的2013】锅蒸之鱼:一枚男公关在2013年里的三种时态

2014-01-26 12:08:05
0 0
【编者按】本来是找锅蒸之鱼写一段他自己的2013故事哒,但是收到稿件之后,小编我倒是真的想用锅蒸了他----恁生生地给我写成了《我的前世、今生、来世》了。不过,哎,算了,看在他这么辛辛苦苦码那么多字(我数了一下,6979个字),以及没付半毛稿费的情况,就原谅他一回吧,还是照常刊登出来。或许对那些有志于公关传播职业的小朋友看看还是有益的。阿门~~~╮(╯▽╰)╭,我明年再做这个专题,还是付点稿费吧,做次甲方,虐死他,哈哈。
By: Edward Guo 锅蒸之鱼 / Senior Manager, Corporate Relations, Visa 业界鼎鼎大名的麦迪逊邦向我约稿,就好像身居冷宫的妃嫔突然受到皇上临幸。约稿标题“我的2013”有着极强的流水账诱导属性,而我则试图摆脱这种叙事模式。仔细回顾一下过去这12个月里所经历的一切,几乎全是日复一日的平淡。十几年前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生活就像被强奸,既然不能反抗,就好好享受吧。然而再好吃的包子也经不住天天吃,没什么花样哪来的快感去分享,你说是吧?臣妾做不到啊!TAT 既然答应了主页菌,该搞还是要搞。考虑到交稿的时候我就已经年满三十了,就打算真心实意地记录和分享而立之年遇到和想到的一些事情,希望这些不是另一段坎坷人生路的开始……花开三朵,各表一枝。我把将要记述的事情根据进展分为三类,并冠以相应的时态作为标题一一道来。 过去完成时 首先说说我的职业吧,因为如果非要让我从过去这波澜不惊的一年里挑出一点点有别于往年的地方,大概就要数换工作这件事儿了。前后经历了8年时间,我终于确定了什么是自己最理想和行业和职业,并且跃身其中。 2013年5月,就在公司宣布给我升职加薪之前,我选择了离开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就不能等一等再走呢?好在我紧跟着就加入了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组织 Visa 继续我的公关生涯,这样一来朋友对于我的决定就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了,至少和我六年前那次跳槽的决定相比,这次的决定对于常人来说更容易理解。 其实用“跳槽”这个词来描述六年之前的那次职业变化有误用的嫌疑,因为2007年11月我离开效力三年之久的世界500强公司卡夫食品(Kraft Foods),去伟达公关(Hill+Knowlton Strategies)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客户助理(AC)。不过,那是一个我从来不曾感到后悔的决定。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自己在伟达公关会议室里签 offer 的场景,当时赛特大厦19层的窗外是建国门的车来车往,安静的会议室里挂着很多设计精美的海报,用生动的画面和精确的数字讲述着伟达公关帮助客户品牌的成功案例。回到家里的当晚竟然因为太过高兴而失眠了,而上一次失眠还是高考估分发现自己超常发挥了很多的时候。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一次深呼吸都能感觉到空气是甜的。这是一个理工男的华丽转身,不久之后他将以男公关的身份在另一个方向的职业路径上进发。 2005年,我通过严苛地校园招聘以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的身份加入这家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那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早在1984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然而却一直没有抓住市场化进程赋予的发展良机。如果不是碰巧看到一则招聘信息并及时 Google 了一下公司背景,那么卡夫食品对我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 得益于卡夫食品优秀的培训体制,我在职业生涯初期养成了很多让我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大到项目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小到时间管理的技巧和贴士。然而作为一个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工程师,我却在工作上找不到所谓的成就感。在当时看来,我认为无论产品做的多么出色,都难改卡夫食品在市面上不温不火的状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似乎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市场营销,而不是产品制造。 在我眼里,卡夫食品是一家比较负责任的食品企业,在中国这个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的国度显得尤为难能可贵。2007年公司在北京亦庄新建了一座工厂,我有幸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参与了试车生产的全过程。在调试后期,产品本身已经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了,但是每天依然要扔掉好几吨,为的只是通过不断试验使饼干的圆度标准差符合卡夫食品全球的标准。每天扔掉的乐之饼干要通过某种设备将其打碎,以防这些试验产品流入市场。起初有家养猪场跑来收购试验废品,但是美国飞来的内审认为用不符合全球标准的产品(只是有的没那么圆而已!)去喂猪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后只能交由垃圾场填埋。我觉得这些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如果能够讲给消费者听,无疑会极大提升卡夫食品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可惜工程师不被允许去讲这样的故事。 同年,公司决意改变以往在华低调的经营策略,在公司内部发起一个“企业家大赛”征集市场营销的创意和方案。我当时提交了两个方案,一个想法是利用校园招聘做品牌宣传,让学生来为企业做推广,并且引入团队竞争来角逐面世和实习的机会。这个想法最终荣获大奖,并在2008年(我离开之后)由市场部的同事落实为“奥利奥校园营销尖兵计划”。第二个想法是通过影视剧的植入将品牌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的消费/生活行为进行关联,从而影响更广的受众。这个想法没有获奖,但是我也在离开公司之后看到了想法的落地,那就是2009年卡夫食品赞助并植入了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有幸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要放弃工程转投市场的想法。 胡乱投了一圈简历之后,第一个给我面试机会的企业就是伟达公关(Hill+Knowlton Strategies)。我当时认为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差不多,都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支。再加上这家成立于1927年的企业本身就是公关行业的先驱,引领过一个时代。同时,它也是这个行业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可以说老一辈的中国公关人才都出自这家公关公司。如此这般,才有了之前描述的场景,我当时几乎想都没想就应了下来,以至于连薪水这种关键条款都没有讨价还价。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天到伟达上班时的情景,老板和同事丢给我一堆资料让我先熟悉一下工作内容,然后他们就各自去忙别的了。一转眼就到了傍晚6点,我看着周围忙忙碌碌的身影,一点也没有要下班的意思。刚来第一天虽说没什么具体的工作,但我也不好意思太早离开,所以生生又干熬了一个小时才鼓起勇气偷偷溜出依旧热火朝天的办公室。在等电梯的时候遇到一个已经提出辞职的同事,他说好好珍惜这一刻吧,将来绝对没可能这么早下班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不过,在我加入伟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自己无比幸福,因为又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那时的自我沉浸在追逐梦想的幻境,幸福指数和安利的员工有的一拼。虽然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对于完全没有学过传播和营销的我来说都是如此新鲜。我享受这一切,包括五光十色的 PR events 、声色犬马的 teambuilding、以及每天上班都要穿的五彩斑斓的女同事和男同事们。即便平均每天要工作将近12个小时,我也乐在其中。 尽管升职速度快得出人意料,但我还是在2010年毅然决然地辞职出国去读书。在工作五年这个关口出国修读 MBA 是我长期职业规划中关键的一步,而且我2007年就考完了 GMAT ,再不申请就要过期了。不过真正在申请的时候还是微调了一下原来的计划,考虑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我放弃了美国选择了英国。考虑到课程的和我工作的相关度,我放弃了 MBA 选择了 MA in Marketing 。很遗憾牛津和剑桥都不开设这个专业,于是在几个 offer 中选择了当年综合排名最高的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为日后在公关和市场领域继续发展而积蓄力量。 在读商学院的日子里,我频繁更新着自己的博客(www.edwardguo.com),在记录这段旅程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在我看来,无数的职业选择是一个由职能(function)和行业(industry)构成的矩阵,最佳实践应该是在一个赚钱的行业里做一种好玩的职能。毫无疑问,Marketing/PR 是我最感兴趣的职能,但是如果没有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Manager 这样整合性的职位,我还是要在 Marketing 和 PR 之间做一个取舍。结合自己的背景来看,如果选择 Marketing 可能还会让自己之前的一些积累化为沉没成本。相对而言,继续我的公关之路才是更明智的选择。接下来再研究哪些行业的利润率最高,因为这通常意味着平均薪资也较高。我还记得自己在那个红皮的Moleskine小本上写下过这些行业:金融、汽车、医药、奢侈品、科技和地产。根据自己的兴趣再筛选一轮,剩下的目标行业就只有金融、汽车和奢侈品了。 毕业回国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甲方(in-house)的工作机会很挑经验,比如我没有在公关公司做过汽车的客户,就没办法在汽车公司应聘公关职位。而我做过的科技客户和原来在快销行业的经验能确保我找到这两大行业的甲方找到工作机会,我又不是很感兴趣。我决定还是要回到乙方(agency),前提是能让我做金融、汽车或奢侈品这三类客户。全球排名前十的公关公司里面我谈过五家,并且全部都拿到了不错的 offer 。之所以选择当时全球最大的公关公司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完全是因为他们有万事达卡和奔驰这两个客户供我挑选。 虽然在我接手奔驰之前,万博宣伟就丢掉了这个客户,但我有幸在那里完全专注于金融行业的客户。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我服务过许多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零售银行、私人银行、托管银行等跨国金融机构。在公关行业经历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和洗礼之后,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已经不能再为新一天的工作而感到兴奋了。不过我常跟自己团队里面的小伙伴们说,这个行业还能触动我身上的2个 G 点。第一个是新客户带来的新知识,每当有新的客户被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就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我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充分了解一个行业和一家公司的历史沿革、市场动态、企业文化等等。对于求知若愚的我来说,分配新的客户给我负责不啻于一种奖励。另一个是看到我们和媒体采编团队共同协作的深度稿件化为铅字,并且在业内引发热议。找出一个有趣故事角度并提供一些独家的采访资源,能在企业客户、公关公司、记者编辑和大众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看到封面故事的成形,对于公关从业者来说,有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深层快感。 眼瞅着自己就要年满三十了,我在公关行业 agency 这端的体验也相对比较完整了,接下来希望能去 in-house 那端寻求一些新的挑战。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在公关公司服务那么多品牌,总觉得缺少一种归属感。我想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管理一个外资品牌在华的传播策略,和这个品牌一起成长,一起深耕这个市场。我基本不考虑中国本土企业,主要是因为决策层对于公关的理解容易滑向某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公关无用论,有些企业只是象征性地设置这样一个职位,喜欢用短期的销售数据或市场营销指标来评定公共关系这样一个缓慢释放影响力的职能部门,错误的衡量方法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即公关无用。另一个极端是妖魔化公关,有些企业的决策层认为公关无所不能,媒体上看到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都是那只看不见的公关的手在操弄。这样的企业容易在商业伦理上放松要求,因为它相信只要把钱丢给公关就能搞定天下难平之事。相对而言,外企总部和决策高层对于公关的理解比较准确和成熟,所以我还是选择在跨国公司里继续打拼。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没有全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所以很多金融行业的跨国巨头也都不在中国设立公关职位,可选择的范围相对较窄。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最煎熬的不是等待本身,而是拒绝其他的可能性。就像你在麻将桌上等着自摸个大的,却偏偏有玩家接二连三地打出你的听牌,让你和个小的。在 Visa 找到我之前,我也听从朋友和猎头的建议面试过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并且拿到了薪水不错的 offer ,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放弃。此后再有人叫我看看非金融的工作机会,我也不会动心了。如此这般,一直等到了 Visa 的出现。 除了外资品牌本身之外,Visa 特别吸引我的地方还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支付卡组织是一个利润极高的行业,净利润率通常都维持在50%左右的高位,这一点放在金融行业来看都有点不可思议。 Visa是全球最大的支付卡组织,世界各地有15000家金融机构都在发行 Visa 卡。 Visa 的数据网络平均每秒都要处理10000笔交易(目前的极限处理能力是47000笔/秒),但成长空间依然非常可观,因为全球的现金使用率仍然较高。其次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受益于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持续增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再加上电子支付的普及,尤其是十几年来信用卡市场的井喷, Visa 一直保持着非常迅猛的增长势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如 Visa 等外资支付组织仍然不被允许受理人民币的支付交易清算业务,但市场开放的决定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旦人民币市场全面开放,这家公司的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当然了,现在判断这次职业转换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我毕竟在2013年做出了一个选择。 现在进行时 接下来说说去年开始尝试,但至今尚未完结的一些改变吧。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慢慢开车的时候,无论是匀速直行,还是减速过弯,打开车窗听着路面沙沙的声音,看着路边变幻的风景,内心无比宁静。匆匆赶路的时候,无论是自己交替往复的猛踩油门和刹车,还是催促出租车司机快点快点再快点,就会完全无视生命那些美好的部分,变得怨气冲冲。 慢慢工作的时候,专心思考一个问题,缓缓在键盘敲下你脑中琢磨成型的东西,感觉高效而充实。匆忙赶工的时候,经常噼里啪啦地在键盘上敲打一堆,又紧跟着用“退格”(Backspace)键删掉一半,自己都觉得自己可能在“制造垃圾”。 慢慢熨烫衣服的时候,想想什么搭配会有别样的味道,穿在身上对着镜子仔细打量一遍,将几处细节调整到位,搽好香水再出门的时候,感觉走到哪里都是生活的主角。匆忙上班下班的时候,很少有闲心打理衣柜,更没有心思去想自己到底型不型,衣服回归了御寒取暖的基本角色。 慢慢切菜、煮饭、品尝、洗碗的时候,仿佛每一道菜都有生命,我们需要用时间去培育和享用,然后再让其干干净净地归零。我在餐厅也很少催菜,因为我相信每一分钟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匆忙就餐的时候,不是炒饭煮面对付一口,就是点份快餐铺垫一下,食物回归了补充能量的基本角色。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更让人不安的是变化还在不断加速。我们想要与世界保持同步,因此不得不加快生活的脚步。然而,我们似乎忘记了,人的基本需求几乎从来没有变过。我们要找到停下脚步的方法,别再和时间赛跑。仿佛只有慢下来的时候,生活才真正属于生活的人。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感觉特别惬意,因为整个西方社会的生活节奏都相对较慢。即便是在这样富足而缓慢的社会里,依然有人在主张以更慢的方式去生活,这就是一股谈不上席卷全球但也风靡多国的“慢运动”(The Slow Movement)主张。这场运动起源于1986年,在麦当劳试图将店面开到罗马斯帕尼亚广场的时候,一个叫做卡尔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的意大利人发起了抵制快餐的活动,并且成立了一个叫做“慢食物”(Slow Food)的组织进行对抗。这个组织的 logo 是只可爱的小蜗牛,它鼓励人们通过种植和养殖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鼓励人们保护不同地域的传统美食,鼓励人们享受并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且被推广到其他领域(Slow Living, Slow Money, Slow Design, Slow Media, Slow Parenting, Slow Fashion, Slow Travel etc.),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亚文化。其中,“慢生活”(Slow Living)的含义相对较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归在其下。 Slow Living 的观点认为时间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Slow Living 要求我们简化自己的生活并且减少让我们分心的事情,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Slow Living 主张这么几条原则: • 顾全整体–尽可能将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考虑范围,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考虑短期结果也考虑长期结果 • 优雅足量–在避免浪费和过量的同时获得足够的满足感,珍视质量胜于数量 • 尽情享受–花些时间,并且指引你的感觉去全情享受愉悦的体验和华美的生命 • 独一无二–珍惜每一片地方、每一条生命、每一个瞬间的独特之处,并且培育你自己生命的独特性 • 保护环境–在做选择和做事情的时候意识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寻求减轻环境危害和帮助环境复原的办法 Slow Movement 并非主张放慢思维或者动作的速度,而是给一些重要的事情以更多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专注于这么一件事。2012的下半年,老同事Meiying Leong 的辞职对我影响很大,她离开万博宣伟不是因为找到了薪水更加丰厚的新工作,而是要放下一切去南美洲游学一番。她所放下的一切不仅包括初到北京一年刚刚稳定下来的职业生活,还包括新婚三个月要和丈夫甜蜜厮守的家庭生活。她要在智利、秘鲁、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等国独自生活将近一年,一边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边饶有兴趣的学习西班牙语,这样的游学计划听起来更有趣一些。和读商学院相比,也许最大的不同并非学习的内容,而是在于学习的节奏。 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身体力行慢生活,因为太快就意味着丧失快感。生命的过程其实无异于制造生命的过程,我们要像珍惜做爱时光一样珍惜生命中的小事,当“快枪手”并非你本意,不是吗? 一般将来时 再接下来简单说说尚未实现的梦想的铺陈,因为当下选定的方向必然会决定将来到达的地点。和往年一样,2013年里又读了不少书,具体列表和短评参见我的豆瓣页面, ID 也是“锅蒸之鱼”。其中有几本给了我一些启示,我开始觉得应该学会利用自己在金融领域和公关领域的积累,做点什么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由衷的善意。其实,在接下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但是我仍然希望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以恰当的方式多做一点点贡献。从来没有夜郎自大,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渺小,但还是期望有我的世界和没我的世界之间能有那么一点点差别。 表达善意的方式有无数种,究竟哪种才最恰当?如果凭空设想坐地 YY 的话,我最感兴趣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市场营销拯救和盘活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工艺制品,或者通过商业手段帮助偏远山区的原生态农林产品寻找市场。当然了,如小节标题所言,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般将来时。如果五年之后麦迪逊邦再次向我约稿年度回顾,希望那个时候我能让这些小小的梦想占据一半的篇章。 最后,本来想说2013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让我想起了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对公元1587年写下的注脚。他说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相关推荐换一批

  • loading...

  1. 下次自动登录

    注册

    第三方登录

  2. 下次自动登录

    注册

    第三方登录

注册

已有账户?立即登录

第三方登录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