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你的企业,制定社交媒体政策了吗?

2012-04-09 16:20:20
0 0
作者:熊维洲 本文写作背景: 1. 互联网快速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2. 社交网络席卷互联网; 3. 企业及其员工被卷入社交网络; 对于企业,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愿意看到这一幕,而在于你如何应对眼前这一切。 本文写作议题: 企业应对这一切的一方面——企业社交媒体政策。 本文写作目的: 希望企业重视员工的社交媒体行为,制定相应社交媒体政策,这会为企业减少很多麻烦,带来不少益处。 正文: 1. 员工是否可以在工作时间访问和使用社交网站? 根据英国求职招聘网站reed调查,28%的企业禁止访问社交网站,40%的企业限制访问,32%的企业开放访问。而员工访问社交网站的目的,10%是私人,35%是工作,55%是两者混合。 有人说工作时间使用社交网站可以让员工放松,缓和压力和情绪,提高工作效率,亦有人说社交媒体让员工分心,严重降低工作效率,有人说工作时间上社交媒体浪费工作时间,亦有人说它是良好的商业工具。 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本经,工作时间是否让员工访问和使用社交网站,并无绝对判断标准,根据企业性质,作出合适的决定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你的企业,允许访问和使用社交网站吗? 2. 员工是否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谈论所在企业及其产品?如何谈论? 在社交媒体上,企业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防止员工泄露商业机密? 2011年9月7日,微软项目经理马瑞尼在Twitter上发推称:“我有幸试用了我所见过的最薄的#诺基亚#手机,很快你们就能看到它!#wp7#”。(此时,诺基亚尚未正式发布Windows Phone手机)(新闻出处:wpcentral 看上去,这是一条正面评论,很多人还可以将其理解为爆料和宣传预热。但遗憾的是,这违反了微软的社交媒体政策,他因泄露诺基亚尚未正式发布的Windows Phone手机信息而被开除。 微软的社交媒体政策要求员工“聪明点”,学会“判断”,“不要在社交媒体上泄露机密信息或者可能被视为机密信息的内容。如果你对某家微博服务商的条款及条件要求不确定,就不应该使用它。” 苹果一向以严格保密著称,这也体现在苹果的社交媒体政策上,简而言之,在未经公司允许的情况下,不管你是否公开你的员工身份,一律禁止对企业及其产品相关的内容发表言论。 当然,除了担心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泄露企业机密以外,企业还应该考虑到员工的负面评论给企业带来商誉损失,苹果就曾因此开除过员工。 在社交媒体上,企业应该有一个健全的指导手册和相应政策,对涉及公司及其产品的内容作出规范,避免员工无意间发布涉及企业机密的内容。(或许这部分内容在企业内部并不算机密信息,但对外却是,这些内容只有内部员工才知道)同时,从企业形象方面来说,员工之于企业,应是一扇明亮洁净的窗,而非脏兮破败的窗。 你的企业,允许员工谈论公司及及其产品吗?他们是否知道该如何谈论? 3. 在社交媒体上,员工的私人生活是否可以与所在企业分开? 2012年1月26日,爱国者员工在网上骂武汉“土鳖、污浊”被开除,这里的“网”,即新浪微博。在这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纯属个人行为,也不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发布。但是,微博网友们还是将部分怨气撒向爱国者公司,最终导致爱国者总裁冯军在微博上公开表示“零容忍”,开除张恩源。 上图为张恩源所发“骂武汉”的微博 下图为冯军所发“开除张恩源”的微博 在这里,或许可以引用苹果的社交媒体政策的一部分:“在社交网络上,公与私、个人与职业的界限是模糊的。请尊重你的观众和同事。这不仅包括那些显然会伤害他人的话题(如种族歧视、人身攻击、淫秽等),而且还包括可能被认为是攻击性或煽动性的言论。总而言之,用好你的判断力,谨言慎行。” 你的企业,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怎样平衡公与私、个人与职业? 4. 当员工在发表关于所在企业或其产品相关的言论时,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员工身份? 微软的社交媒体政策要求其员工在谈论企业业务及同行相关话题时,应表明自己是微软的员工。 这种透明和公开是否会在职业上树立企业的专业形象?是否让员工的言论更负责任?又是否能在其他非工作相关事宜上撇清与所在企业的关系而降低日常风险呢? 你的企业,将作何选择? 5. 当员工看到关于企业的传言时,是否应单方面作出反应? 2012年1月1日,@FEI童鞋 称湖南卫视2011-2012跨年演唱会未经允许盗用其5张插画,引起微博网友关注,让这件事情沸腾的则是经过新浪微博认证(天娱传媒视觉总监 湖南卫视2011快乐女声视觉总监 mv导演)的@彭宥纶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向若珲 更是将此次事件整理成了“微博公关反面教材”。 很多时候,员工会看到关于所在企业的各类报道和传言,而作为内部人士,或许更清楚真相和立场,如果传言正确,你是否站出来确证?如果你认为传言错误或不公正或对企业不利,你是否站出来争辩?毫无疑问,这时候,你可以说自己只是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份,而非所在企业的新闻发言人,但是,在外界看来,这时候的你,就是企业新闻发言人,旁观者会解读为“某某某公司员工表示:……”。当你发表不正当评论时,可能的结果是:协助传言发布者泄露企业机密或引起所在企业与传言者的战争,给企业商誉带来损失。 此时,或许你已经知道答案:员工个人无法代表所在企业,无法为外界划清个人与新闻发言人之间的界限。这时候,员工应该做的,只应是将信息汇报给公关部门,接下来的事情,交给组织吧。 你的企业,员工如何应对外界对公司的传言? 6. 以企业员工身份认证的账户所有权归属于谁? 2011年12月26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一家企业提出针对前员工的诉讼,要求获得他工作期间使用的Twitter账号粉丝所有权。本案被告Noah Kravitz曾是phonedog.com的员工,在职期间创建了一个名为@Phonedog_Noah的 Twitter账号,拥有1.7万名粉丝。在Kravitz离职时公司与他达成协议,Kravitz可继续拥有该账号,但交换条件是他要时不时利用该账号为企业发布信息。 但是,此后Kravitz开始使用@NoahKravitz作为名字,在新名字下继续保有这些粉丝。八个月之后,phonedog.com的母公司PhoneDog Media向法院提起诉讼,宣称Kravitz的Twitter粉丝名单是企业的客户名单,要求Kravitz以2.5美元/月/粉丝的价格作出共计34万美元的赔偿。 当员工带有企业身份在社交媒体上认证,尤其是员工的账号名字直接带有企业名称时,粉丝因谁而来?这些粉丝可以算作公司资产吗?员工离职之后,账号归谁所有?这或许是一个难以回答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实在难以界定,但也为社交媒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参照。 你的企业,将在此方面制定规范吗? 看完这些,你是否打算考虑制定企业社交媒体政策?如果有这个打算,下面这几家的社交媒体政策可以供你参考:戴尔微软苹果。 需要重申的是,本文写作的目的绝非给出标准答案和指导手册,具体政策制定需要视企业性质而定。只是希望引起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的目的也绝非建议企业努力限制员工的社交媒体使用自由,相反,对常规企业,我倡导鼓励员工积极使用社交媒体,这会给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创造丰富的价值,就像一家管理优良屡创佳绩的企业并非通过限制员工自由来实现,也不是给予员工绝对自由,而是在规范之内,给员工空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言: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对内,员工是企业前进的引擎,对外,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一扇窗。 在社交媒体时代,针对员工的企业社交媒体政策应该被视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放养或者禁闭。 声明:本文不代表所在企业立场,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推荐换一批

  • loading...

  1. 下次自动登录

    注册

    第三方登录

  2. 下次自动登录

    注册

    第三方登录

注册

已有账户?立即登录

第三方登录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忘记密码